王鸿斌

艺术简介

王鸿斌,1973年10月生,1997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,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,民建中央画院理事,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洛阳市文联委员,洛阳市瀍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,洛阳民建书画院院长,洛阳市政协委员,瀍河区政协常委。现任教于洛阳职业技术学院。

作品获奖:

  •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;
  •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;
  • 首届中国书画小品大赛金奖;
  • 第四届全国青年银河书法大赛二等奖;
  • 许慎怀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;
  • 第一、二、三届商鼎怀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;
  • 河南省行草书展二等奖;
  • 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河南省书画展一等奖。

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:

  • 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;
  • 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;
  • 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;
  • 第三、四届全国正书大展;
  • 第三、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;
  • 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;
  • 第二届全国隶书大展;
  • 第一届全国大字书法艺术展;
  • 第三届全国扇面书法展;
  • 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——千人千作书法展;
  • 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——五百人书法精品展;
  • 中国书法家协会优秀会员作品展;
  •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;
  • 纪念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大展;
  •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;
  • “三晋杯”全国公务员书法大展;
  • 中国·宝鸡——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。

作品收藏:

其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、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、中国军事博物馆、中国历史博物馆、中国文字博物馆、中国印学博物馆、泰国国家博物馆、泰国总理府等各大文博单位收藏。2012年9月应邀出访泰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。

王鸿斌于1973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,自幼在严父的诱导和教育下走进书法之门。当他上中学时,河南省的书法热已经形成。

在这么个家庭和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,他对书法产生兴趣是很自然的。以后他考取洛阳师专美术系,受到书坛名家薛玉印先生的悉心指导,书法技艺逐步提高,23岁时作品就获得河南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。这项荣誉的取得,使他觉得于书画自己尚有几分天资,更坚定了学书法的决心。大学毕业后,他到市财校教书法,使他更有时间习书,他如鱼得水,像入魔一般。不论是三九严冬,还是三伏酷暑,他都坐在屋内练字读帖,不觉其苦,夜以达旦亦经常有之;出差旅游,每到一处,见到好牌匾或碑碣,往往流连忘返,心追手摹;买工具书时,尽管囊中羞也要想方设法买来;每逢书展赛事,总是争先恐后前去观摩学习。

我们知道,一位成功的书法家必备三个条件,对自身而言,一要悟性高,二要刻苦学习;另一个是外因,就是要找一位好老师引正道、指迷津、解惑答疑。

鸿斌是幸运的,他拜别玉印先生,走出大学校园,进入社会后,就想博众家之长。他默默地寻觅着,把目光瞄准社会上许多书法家,最后找到王鸣先生,就“立雪王门”。在王鸣老师的指导下,他的书艺日臻成熟。他遍临秦汉、晋唐、宋清诸多名帖,尤其在二王、米芾、苏轼、王铎和近代吴昌硕先生等名作上用功颇勤,同时在汉碑《西狭颂》、《张迁碑》、《石门颂》、汉代简书上下了很多工夫,在深入临帖过程中,悟得古人妙法,取精用弘,书艺大进,目前他已是我市最年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

从其作品来看,他这么多年的工夫没有白费,他对毛笔的驾驭能力已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,轻重缓急、枯涩浓淡、谋篇布局都控制有度。打个比喻来说,他已能够戴着镣铐跳舞,舞跳得姿态婀娜、优美动人哩!不然,大展入选率咋恁高呢。

鸿斌决不把书法看成是单纯的笔墨技巧,而是把书法学习与读书结合起来,从我国传统文化层面去把握、理解、研习和展示,所以他研究书法理论,学习其他美术、音乐、文史哲诸学科,不敢有所懈怠,偶有闲空便展纸练字,用以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。好的作品要写出神采,这个神采正是作者较高艺术造诣、精神气质和文化素养在作品中的综合反映,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。

鸿斌有对书法之痴迷,有良师的关爱,有较好的传统基本功,更为难得的是有较高的悟性,三十出头就取得如此可喜成绩,值得我侪高兴并向他学习。如果今后注意戒躁戒傲,进一步加强学养深修,使作品精益求精,就更加喜人,那才是我们所期望的。

——寇北辰 文

“王鸿斌的书法无疑具有明显的中原书风特征质。他的书法主要以行草书和隶书为主,但无论是行草书还是隶书,都统一在大气厚重,雄强恣肆的书法风格之内。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书法风格作为自己的取法对象,与其自身的心性有着极大的关系。或者说,虽然是同样的取法,不同人的表现也是大相径庭的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心性决定着一个人书法的高度,王鸿斌生活在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洛阳地区,地域文化的熏陶造就了王鸿斌豪迈奔放的性情,而这一性情无疑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具有相当的决定性作用。刘熙载讲‘书者,如也’。如其学,如其才,如其志,总之曰如其人而已’,王鸿斌的书法正是自己学识、性情、志趣的体现。就取法而言,王鸿斌的草书在明清一路如王铎、傅山等用功颇多,又得力于唐代张旭、怀素狂草笔意,并融入黄庭坚的影子。对传统书法经典的深入研悟,使王鸿斌掌握了草书笔法的精髓,以一己之胸臆化古法于笔端,造新风于翰墨。在结体上,王鸿斌尤其注重轻重的对比和空间的营造,往往左右腾挪,错落有致,显示出较强的结字能力。墨法上也较为讲究,浓、淡、干、湿、涨墨、飞白等运用恰到好处,茂密处浓重如漆,轻淡处似蜻蜓点水。整体气息显得畅达而贯通,风神自生。王鸿斌是以汉代隶书为风格母体的,在《张迁碑》、《乙瑛碑》、《礼器碑》、《石门铭》、《西狭颂》诸帖中得力尤多。在他的隶书创作中,能感觉到他对以上诸帖的融合时的巧思。在他的隶书创作中,笔法的运用较为丰富,在用笔的起、承、转、合上把细微的变化做得了无痕迹,再加上篆书元素的介入,使得他的隶书具有很强的视觉美感。在草书和隶书之外,王鸿斌还在唐楷上下了较大功夫,尤其在褚遂良《雁塔圣教序》上着力尤多。 隶书具有很强的视觉美感。唐楷以法度胜,而褚遂良的楷书于法度之外又多了几分灵动和情趣,多有行书笔意,王鸿斌对此的把握恰到好处,并于‘法’和‘意’中求得新貌,这与其长于行草书不无关系。”

——裴佩之 评

过往作品仅供欣赏。在售作品
  • 点击图片可全屏,左右滑动切换
  • 点击 × 或空白处退出全屏

给王鸿斌留言

(审核后显示)

合计 2 条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

正在提交,请稍等

您的留言会在审核后显示

扫描二维码,添加我们的微信